核心提示:隨著互聯(lián)網的日益興起和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我國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當下,無論是個人的生活方式,還是學校的教學方式都有了巨大的變化,這便要求學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就目前學校管理來看,很多學校在管理中只是利用“互聯(lián)網+”這一手段,將學校的管理項目和活動結果在網站上進行呈現,并沒有利用信息技術對學校管理進行創(chuàng)新。有些學校雖然建設了自己的管理系統(tǒng),但大多數都是信息機構幫助開發(fā)的,沒有按照學校管理要求進行整體建構。筆者認為,“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學校管理不只是簡便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管理,也不是簡單地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傳統(tǒng)的學校管理,而應是通過“互聯(lián)網+”將信息技術與學校管理進行深度融合,建構校本的信息化管理。
一、從基于本校課程管理需要出發(fā)建構信息化管理
新一輪課程改革讓人們的理念已有了一定的轉變,各個學校都從不同角度進行自己的校本實踐,隨著改革走近深水區(qū),很多學校已進行頂層設計,從學校辦學目標出發(fā)對自己的課程進行整體改革,尤其注重將信息化融入學校課程,這便要求我們的管理能夠適應學校課程改革需要,按照課程管理的要求建構信息化管理。就目前課程改革的總體情況來看,很多學校課程由以前過分強調分科走向關注整合,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融合,形成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自修課程。就信息技術課程改革來看,一方面,一些學校按照課程改革的思路開發(fā)體現自身辦學思想的信息技術課程,例如:計算機語言、網站制作與設計、軟件開發(fā)、程序設計、機器人設計與制作等課程;另一方面,很多學校按照課程改革的思路開發(fā)計算機和其他學科課程深度融合的課程,例如:電腦繪畫、信息學奧林匹克、裝潢設計、音樂編輯等課程。這樣的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選擇性,凸顯學習的個性化,幾乎一個學生一張課表,因此,我們在實施信息化、校本化的課程管理時,要從學生參與課程選擇、開發(fā)、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架構:既要架構課程的開發(fā)方式,又要設計課程資源;既要架構課程的實施路徑,又要設計課程評價方式,從而建構便于學校管理的課程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實施方式。
二、從基于本校教學管理需要出發(fā)建構信息化管理
隨著“三通兩平臺”在中小學的全面實施,教學不只是在自己的教室實施,也不僅是在校園實現,世界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成為我們的教學資源,也都可以融進我們的課堂。從目前教學發(fā)展趨勢來看,每所學校都在建構自己的“教學世界”:一方面,很多學校通過采購他人開發(fā)的教學資源,或者訂購他人的教學空間,拓展師生教和學的空間,不斷提升自己教和學的質量;另一方面,一些學校自主開發(fā)教和學的平臺,通過基于移動終端的課堂互動教學以及可以運行在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平臺上的在線課程,綜合運用基于任務驅動的項目教學。這樣的教學實踐強調教學的自主性,凸顯手段的智能化,幾乎每個教師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教和學的空間,因此,我們在實施信息化、校本化的教學管理時,要從每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進行系統(tǒng)架構:既要架構教師教的資源,又要設計教的方式;既要架構學生學的資源,又要設計學的方式,從而建構便于學校管理的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實施方式。
三、從基于本校教師管理需要出發(fā)建構信息化管理
教育信息化能否全面實施的基礎是硬件條件,關鍵在教師素質。應該說,今天隨著教育現代化的全面實施,每所學校的硬件條件都達到了“三通兩平臺”的要求,但無論是教師的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還是信息素養(yǎng)與教學改革的要求差距較大。一些學校的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遠不能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有的就連最基本的信息技術運用技能都沒有,“白板”僅當作“投影”使用。從目前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來看,很多學校都在利用“互聯(lián)網+”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教學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一方面,通過網站、網絡課程、云教育學習空間等路徑加強對教師科學文化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通過“互聯(lián)網十課程”“互聯(lián)網+教學”“互聯(lián)網+學習”等項目加強對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師培訓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凸顯教學的個性化,幾乎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也有自己的實踐平臺,因此,我們在實施信息化、校本化的教師管理時,要從每個教師的學習需求、學習要求、學習成效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架構:既要架構每個教師學習的課程資源,又要設計他們學習的策略;既要架構學習活動的引導,又要設計學習成效的評價,從而建構便于學校管理的教師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實施方式。
四、從基于本校學生管理需要出發(fā)建構信息化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人們對信息技術依賴性越來越強,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幾乎時時刻刻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同時,信息技術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當下,人們對學生已由傳統(tǒng)的“封鎖網絡”走向引導他們“運用網絡”進行學習。從目前信息技術對學生成長的影響看,一方面,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距離學生時空較遠的或者生活中無法直觀呈現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另一方面,學生自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學習網絡課程、運用網絡搜集資料等,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促進他們更好成長。這樣的學習活動強調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凸顯學習方式的信息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也有自己的探究方式,因此,我們在實施信息化、校本化的學生管理時,要從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要求、學習內容、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架構:既要架構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又要設計學習的策略;既要架構學習活動的引導,又要設計學習成效的評價,從而建構便于學校管理的學生信息化管理平臺和實施方式。
總而言之,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應基于校本管理需要,一切以引導和促進師生健康成長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這既是學校管理的本質追求,也是信息化管理的根本宗旨。
作者簡介:李建成,江蘇省洪澤縣中學(江蘇洪澤,223100)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