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過書法的人應該都臨摹過它: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三月三,上巳節(jié)。1670年前的上巳節(jié),書圣王羲之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一眼千年,飛白濃淡驚若龍旋;一眼千年,點亮多少墨客先賢。
千萬次追尋你,只為了多看你一眼。
為紀念書圣王羲之《蘭亭集序》誕生1670年,華文眾合隆重推出《一眼千年》書法系列短片,特別邀請 “蘭亭七子”之一的梁文斌博士為大家解讀跨越千年的文人雅致、書法瑰寶。
曲水流觴
梁文斌老師介紹到,文人的雅事無非是作詩、飲酒、寫書法。所以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隨之,浙江紹興的蘭亭也成為了古今中外書法家都心向往之的圣地。
蘭亭氣韻
《蘭亭集序》為何是天下第一?究竟好在哪里?“蘭亭七子”梁文斌老師解釋到,《蘭亭集序》是書文合一的典范。王羲之酒后微醺,進入一種忘我狀態(tài),筆法細膩,充滿生命狀態(tài),新鮮活潑。他一面想文章一面書寫,意不在于書,“無意于佳乃佳”。他的書寫同時在表達著他的情緒,蘭亭序三百二十四個字,二十八行,前后層次、節(jié)奏、情感都在變化。雖是有涂改的一次性完成,但每個字都不可替代。其作品天人合一,遵循理學思想,體現魏晉風度,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范。
太宗推崇
唐太宗不僅親自在《晉書》中為王羲之撰寫傳記,死后還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帶入帝陵陪葬相伴于地下,為何唐太宗李世民如此推崇王羲之書法?梁文斌老師為我們揭秘了唐太宗如何將王羲之推上至高無上的“書圣”地位。相傳李世民為了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跡,派蕭翼賺蘭亭,費了很大的心血才從辯才和尚的手里騙了出來。當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后,立即詔令書法大家臨摹《蘭亭集序》,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書法大家都參與其中。得到皇帝的收藏、普及和推廣,《蘭亭集序》才能流芳千古。李世民此舉對后世的整個書法文化的發(fā)展都有促進和推動的作用。他在書法上積極接納、廣泛吸收王羲之的縱逸瀟灑、推陳出新的妍美書風, 推崇新體,一反東晉古樸的風格,這也正符合大唐的氣象。
恭書神品
《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更突出地表現在同字別構上。凡重復的字,寫法也是各不相同,如據資料顯示,五個“懷”字、七個“不”字,各有各不同的形態(tài),千變萬化。其中,特別是“之”字,有的灑脫流轉,有的工整有序,大小參差,位置各異,千姿百態(tài)。千百年來,歷代名家對《蘭亭集序》推崇備至,這幅天下第一行書讓各路書法家、愛好者紛紛臨摹且樂此不疲。梁文斌老師帶我們探尋如何從《蘭亭集序》中不斷汲取養(yǎng)分,如何傳承又如何創(chuàng)新。他提出寫書法要像王羲之一樣進入一種忘我狀態(tài),物我兩忘,心手雙暢,自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完全表達一種情緒,心手合一,達到“適我無非新”的狀態(tài)。
書脈千年
“王羲之是一座山,礦藏很多,各個人都能從他身上得到一點!,梁文斌老師這樣講述。米芾尤其推崇王羲之的行書,繼承的是他作品中對精神狀態(tài)的一種“意”的表達;而趙孟頫則追求復古,推崇王羲之書法中的魏晉風度,繼承的是平實的氣息和意蘊的的書寫狀態(tài)。正統的、大道的、堂堂正正的、氣象博大的,一定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所以書脈千年,書法傳承到現在,取法對象多了,但是審美內核是不變的。
華文眾合董事長向大鳳在《三個心愿》中提到:“中國傳統文化是智慧的寶藏,我們華文眾合的愿望是助力中國書法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希望藉此能夠提升學生的智慧層次,從而助力學校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面向世界的、創(chuàng)新型、智慧型的拔尖人才!
古代中國書法藝術的經典傳承靠的是可以接觸到典藏資源的高級知識分子,而在當代,我們人人都有機會去接觸這些資源,人人都有使命去傳承這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關于《蘭亭集序》,您還有什么不一樣的見解,可以評論區(qū)留言。